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

2-5歲的「幼兒發展性口吃」

口吃是什麼?



常聽到的:講話不輪轉、結巴、吃螺絲,都是「口吃」的別稱。
發展過程中,孩子的生理與心理的交互影響所產生的一種「說話不流暢」的表現。
例如:遺傳、中樞神經、大腦功能不協調、環境壓力⋯等等,都有可能導致口吃。
此時若大人再去刻意矯正孩子說話,反而更容易讓孩子在說話中產生挫折、害怕的心理,使口吃的情況更加嚴重。
🌟口吃特徵:
話語中的音、字、詞有「延長、重覆、中斷停頓、迂迴、吱吱唔唔」的狀況。
除了上述特徵,有時也會伴隨一些第二特徵( secondary behaviors),
例如:聳肩、眨眼、掙扎和用力的表情等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回到本篇主題,「幼兒發展性口吃」又是什麼?
🌟「幼兒發展性口吃」
即指大部分「發展中」2-5歲左右的孩子,此階段語彙量大增(語言爆炸期),
許多新的詞彙、新的句型、等等,需要大腦好好組織來產出正確語句告訴聽者。
簡單來說,當「頭腦想的速度」和「嘴巴說的速度」搭配不上時,就會產生一些說話不流暢的狀況(此為:正常的說話不流暢)。
若是個性較急的孩子,相對來說,又更容易會有此狀況發生。
*正常的說話不流暢&真正口吃,需要再注意分辨。






🌟
此時家長該做&不該做
家長『應⭕️』這樣做:
🔘耐心傾聽,等待孩子講完,不打斷他說話。
🔘鼓勵他。例如:你很棒!
🔘大人自己放慢說話速度(尤其在和孩子相處時)。家長『不應❌』這樣做:





提醒孩子「慢慢講、好好講、講清楚、再說一次」。
這可能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說話說不好,讓他更容易緊張。
✖️責備、斥罵孩子。

這使孩子壓力更大、更容易說不好。
✖️嘲笑、模仿他口吃的樣子。

這使孩子會更自卑、挫折。
🌟什麼時候需尋求專業幫忙?
正常的不流暢大約會經歷1~6個月不等,隨著孩子的語言發展、能力提升,不流暢狀況隨即消失。
但若發現孩子仍有下列狀況,可尋求專業的治療師的協助、評估、進一步治療:



👉🏼口吃狀況持續未改善、甚至越嚴重。
說話時伴隨有第二特徵的行為:眨眼、掙扎和用力的表情,或其他每當說話緊張時,會出現的行為。


👉🏼意識到自己有不流暢、口吃狀況,因而逃避不敢說話。
以上參考我自己以前上課的筆記以及網站上各個專業資料。

另外提供我自己的教案:
🌟增進語言能力小撇步:

👉🏼『人物(動物)+動作』的句型練習。

準備一疊人物卡片、一疊動作圖卡,大人和孩子輪流翻取,
並描述出人+動作的句子。
例如:翻到「孫悟空、游泳」,
可先展示並做命名,「我翻到孫悟空」、
「我翻到游泳」,接著說出「孫悟空在游泳」。

👉🏼也可替換成『車子+車子的功能』的卡片,設計成連連看遊戲。

例如:「消防車」和「「火災」相連後,說出「消防車要去滅火」。

👉🏼『狀況-問題解決』的配對。

例如:「下雨了」和「雨傘(雨衣、雨鞋)」的圖卡做配對,
並說出:「下雨了要拿雨傘(穿雨衣和雨鞋)」。

🔺年紀較大的孩子,可設計較難的遊戲方式。
例如:和孩子互抽卡片,手中卡片有可以配對的先拿出來,並描述。
看誰手中卡片最先出光就贏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